这些年中国传统绘画的发展,在外行看来,异常的热闹,而在圈子本身,大家对所有的问题大多是一笑置之。
在当下,中国画所谓的“热”或“不热”无非是市场闹腾的。其实,市场古已有之,想当年苏州、扬州的画家乃至上个世纪初的上海,卖鱼买粮、点牡丹换胭脂的雅事多的很,买家也很单纯,就是喜欢。后来变了,买家细分成了藏家、使用者和鉴赏学习者。到了现在,越加乱了——画变成了——商品。
一件艺术品变成商品,除了作品本身不变外,流通的形式,阐释的方法,保管的场所,全部会发生改变,更有意思的是,一件艺术品变成商品之后的若干年,往往会直接影响其他作品的趋同化和程式化。
所以,以中国画学的角度评价一个艺术家和艺术家作品的好坏是分开的。艺术家的作品卖得好不好,按理不是我们要讨论的问题,在我看来,它只是无法被量化的文艺作品的一种认同方式,与商业有关,与作品无关。
如果认同我的观点,再来谈时下各个目不暇接的绘画展览,我们就会有一个很有意思的出发点——我们为什么要做展览?这个看似无厘头的问题,事实上比“证明你妈是你妈”要困难的多。妈只有一个,大不了整个DNA,科学决定一切,办展览的理由那多了,说个一千零一夜,估计也只说了开始。
那么好,我们长话短说。为什么要搞“物象心迹——当代水墨画家邀请展”呢?艺术家所看到的美即便是使用照相机也会有他的过人之处,而画家更会把相见、相知、相识严格地区分开来。再现是一种技术,如果能够传达得体已经是了不得的事情,而和诗人一般有着多愁善感情愫的画家,他们习惯用来自“看见”与来自“看不见”的经验调适,于是,这一切如何发生?又产生了怎样的效果?就是透过这个展览的具体文本所指,也是我们发现这些艺术家所追求目标不同的枢机所在。
既然是物象和心迹,既然是再现和表现,本身即意味着是针对对象进行二度创造,亦即是“知识的再生产”,因此,颇有必要用一个展览解析其中关乎真山真水和心中丘壑、真花真鸟和笔墨文章的调适与回应。
孙海峰、徐锋两位艺术家操持的“物象心迹——当代水墨画家邀请展”不可能绕过再现和表现的命题,很显然,“物象”和“心迹”是画家爱说的句式,转换成文本描述一般会用再现和表现的说辞。因此,我所说的和他们所说的是一致的。我们所涉及的基本问题是:艺术家发现了什么?艺术家如何的传达?
一个非功利的展览,解决一两个看似很简单的问题、或者说明一两个简单的道理就已经足矣,这比了了解艺术家是谁、比了解作品的价格,其重要性自不待言。至少,我们可以轻松地从展览中知道了解艺术家的思考比了解艺术家重要,了解艺术家的名字比了解艺术作品价格重要,了解你看展览之前需要了解的,或可更为清晰的把握当下很多艺术家是有梦想的。
是为序。
2015年8月19日于钱塘江畔
Copyright Reserved 2000-2024 雅昌艺术网 版权所有
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(粤)B2-20030053广播电视制作经营许可证(粤)字第717号企业法人营业执照
京公网安备 11011302000792号粤ICP备17056390号-4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909402号互联网域名注册证书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
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粤网文[2018]3670-1221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(总)网出证(粤)字第021号出版物经营许可证可信网站验证服务证书2012040503023850号